logo
首页   |   联盟新闻   |   通知公告   |   行业资讯   |   政策法规   |   培训认证   |   核心会员   |   中医农业标准化评价认证服务平台
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助力民间国际合作 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来源:林草局网站   评论:0 点击:

助力民间国际合作 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亮点纷呈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富和(中)出席论坛并为“福布斯中国荒漠化治理绿色企业”颁奖

国际民间组织和机构代表手触大屏幕正式建立伙伴关系

“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暨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启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谭光明致辞,提出民间组织参与生态治理要坚持科学治理、坚持广泛动员、坚持项目带动、坚持合作共赢。

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陈述贤主持论坛开幕式并宣读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发来的贺信。

“人类正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挑战,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免受生态问题的危害。环境恶化与生态退化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以及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生态恢复就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使命。我们必须众志成城,共同应对这项挑战。”

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为此次国际论坛开幕专门发来贺信,指明了全球生态治理的紧迫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为进一步调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组织的积极性,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全球生态治理民间组织共建共享机制,9月12日-13日,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在甘肃省武威市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

此次论坛围绕“分享中国生态治理经验,推动民间国际合作,促进生态共建共享”主题,通过主旨演讲、专题讨论、案例分享、互动对话等形式,深入沟通交流,提出了富有前瞻性、指导性的观点和意见。中外嘉宾纷纷表示,论坛关注度高、影响力大、亮点纷呈、成果丰硕,是一次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凝聚民间组织力量的重要盛会。

亮点1 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共谋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是建设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加快改善“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则是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

此次举办的“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是一次凝聚力量、共谋发展的国际盛会,得到中国政府、民间组织和国际机构、组织的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富和出席论坛并为“福布斯中国荒漠化治理绿色企业”颁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谭光明,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尚勋武,中联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艾平,《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副执行秘书长普拉迪普·蒙咖,阿根廷农业工程协会主席奥大维·普瑞泽·帕多出席并致辞。

谭光明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民间组织是生态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此次论坛的举办对更好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组织重要作用,推动生态治理国际交流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坚持广泛动员,通过创新参与平台、丰富参与方式等办法,引领更多企业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不断提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长普拉迪普·蒙咖表示,这次国际论坛开得完美,既搭建了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平台,也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工商参与生态治理的一个成功结合。

当前,“一带一路”沿线相当一部分国家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问题严重。绿色丝绸之路该如何建设?7位来自沿线国家、国际组织的中外嘉宾,发表论坛主旨演讲,就目前各领域开展的生态治理举措、成功经验和成果、破解难题方案及未来规划和目标等内容,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和分析,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给出了可参考、可借鉴的答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主任潘迎珍、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思骋、国际竹藤组织副总干事李智勇、中国绿化基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蓬、埃塞俄比亚海尔马里亚姆·罗曼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马思凯拉·里拉、沙特阿拉伯沙漠植物协作会主席摩提伯·阿里·沙特以及武威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分别就题为《中国荒漠化治理成就和经验》《“一带一路”自然保护》《竹藤发展与生态治理》《“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非洲绿色长城计划》《沙漠生态系统恢复》《民勤防沙治沙成绩和经验》等内容展开演讲,嘉宾们分享的内容绘就了“一带一路”生态治理的美丽画卷,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亮点2 “智力对话”引发“头脑风暴”

荒漠化防治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而恶劣的生态环境往往伴随着经济的落后与生活的贫困。如何修复生态、消除贫困,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一大考题,需要国际社会加强交流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9月13日下午,两场主题分别为“生态修复与生态共享”和“消除贫困与区域发展”的专题讨论,掀起了论坛的新高潮。来自中国、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等10多个国家的科研单位、民间组织和企业的中外嘉宾们,从具体案例出发,结合各自特点和各国具体情况,畅所欲言,就两大主题展开“智力对话”,引发“头脑风暴”。

在“生态修复与生态共享”专题论坛上,3位嘉宾就主题内容进行了案例分享。其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局长张炜回顾了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40年历程,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副秘书长夏军着重介绍了示范项目的主题与资金分配和最佳森林恢复模式等内容。俄罗斯无国界河流高级项目官员尤金·索姆诺夫分享了干旱区域河流治理的宝贵经验。随后,8位嘉宾就主题展开了现场对话。他们介绍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的扶持领域,探讨了当前中国草原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规划,推广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技支撑、政策和法规保护的中国治沙经验,介绍了巴西生态治理的经验和做法,阐述了伊朗社会组织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多哥在致力于提高年轻妇女的意识、实现妇女赋权的经验。同时,多个投身中国生态治理的国际组织,分享了跨国治理的理念与成功案例,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其中,探索沙漠中“新大陆”。

在“消除贫困与区域发展”专题论坛上,案例分享更具针对性。来自孟加拉国发展之轮组织主席萨拉姆阐述了妇女在生态扶贫中的角色,并真诚表示,孟加拉国缺乏技术,希望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恢复区域的生态系统。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屠鹏飞以《梭梭和肉苁蓉沙产业开发》为题,详细讲解了肉苁蓉的资源特点和沙区生态产业价值及其对荒漠化地区环境改善的重要作用,展示了生态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在嘉宾对话中,8位来宾就搭建相关国家非政府组织交流与合作平台的构想,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重视可持续发展中妇女和儿童的重要性,发挥政府和民间组织合力,关注发展落后地区的合作交流等内容展开了一场深度交流。代表政府和企业的中国嘉宾还分享了民勤治沙治穷的显著成效,以及企业参与治理和减贫的成功模式。

在两场专题论坛中,嘉宾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交流了各国生态治理的技术、模式和经验,展望了未来愿景和努力方向,提出了很多好建议、好措施,达成了许多生态治理合作的共识。

亮点3 国际民间组织携手共建共享平台

“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取得多项重大成果。相关民间组织和机构建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组织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启动了“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暨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民勤倡议》,展示了中国治沙成果,有效推动公益事业由区域化迈向国际化。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陈述贤指出,这次论坛成果丰硕,要创新合作机制,尽快促成成果转化,对接合作需求,推动项目落地。

建立“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组织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在与会代表的见证下,来自中国、埃塞俄比亚、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巴西、日本、伊朗、多哥、韩国、孟加拉国、印度、越南、柬埔寨、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斯里兰卡等国际民间组织和机构代表,在大屏幕上按下手印,共同开启了合作伙伴关系,将进一步推动沿线国家民间组织在生态治理领域深度合作交流,促进各方分享先进治理技术、治理模式、治理方案、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一带一路”乃至全球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启动“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和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今年,中国绿化基金会牵头启动了“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这一计划立足推进“一带一路”胡杨林保护和修复,改善“一带一路”干旱区生态环境,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力实现“绿色丝绸之路”的愿景目标。为积极推进以胡杨林为主的丝路生态治理,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等单位联合发起,设立了“一带一路”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基金将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动员企业、友人、机构等各类法人与组织,捐赠善款,以项目建设的方式用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生态治理,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区域生态扶贫,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

发布《“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民勤倡议》。防治荒漠化、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共护全球生态安全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最基础的民生福祉,也是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来自20多个国家、14家国际组织及20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国际民间组织的180位中外代表,深入研讨发起了《民勤倡议》。倡议提出,开展生态治理,是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国际民间组织要共同构建开放、共赢的民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现有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机制,推动沿线生态治理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筹集资源支持,反映各方共同关切。要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生态大保护。要持续挖掘生态治理的典型样本,为全人类加强生态建设奉献更多文明成果和经验启示。要发挥民间社会组织作用,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相互对接。

分享中国防沙治沙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论坛期间,中外与会代表深入武威市民勤县治沙一线,参观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立体固沙车,考察了万亩胡杨林、有机葡萄基地、老虎口综合治沙造林现场和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沙生植物园,代表们对民勤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敬佩,对中国生态治理的智慧和方案赞不绝口,也通过民勤治沙成果坚定了“一带一路”生态治理的信心和决心。

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贺信

致“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

我很荣幸向“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致以我的诚挚问候。

人类正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挑战,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免受生态问题的危害。环境恶化与生态退化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以及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生态恢复就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使命。我们必须众志成城,共同应对这项挑战。

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正面临生态环境退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中国政府与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在生态恢复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如防治土地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植树造林和绿化等。中国已经并将继续为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中的全球森林目标作出贡献。

国际和地区民间组织及团体一直是联合国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并在环境保护和地球生态系统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关注共同发展,其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一致。通过这个论坛,中国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其民间社会组织和团体在推动生态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会各方同时也能相互交流他们在合作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

让我们继续携手,共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绿色未来!我真诚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评论:凝聚力量,让国际民间组织共唱大戏

民间组织是联结政府与民众的桥梁纽带,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而今,在全球生态治理领域,一个事件正让这股力量凝聚、爆发。

一场关乎全球生态治理、牵动国际社会各界的高规格、高级别论坛——“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在甘肃武威成功举办。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等10个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以及阿根廷农业工程协会、国际沙漠绿色协会等16个国际民间组织的嘉宾,与中国政府部门、机构、企业等代表一道,欢聚武威,共襄盛事。

正是源于一份向往生态美好的责任与担当,让“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组织有了如此大的舞台。

因为责任与担当,以推动国土绿化事业为己任,享有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中国绿化基金会,不忘初心,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发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民间组织委员会主席的担当作用,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并创新性地融合政府、机构与民间力量,以大智慧谋划大格局,首次在国际舞台上搭建了“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平台。让建设绿色丝绸之路,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

因为责任与担当,中国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轮值主席国的承诺,向世界陆续展示鄂尔多斯、塞罕坝、库布其等代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防沙治沙典型后,又将论坛举办地落户武威,让中外嘉宾有机会走进中国防沙治沙另一个典型样板——民勤。让全球分享中国防沙治沙技术和经验,加强防治荒漠化、土地退化的国际交流合作。

因为责任与担当,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及民间组织,带着生态治理的最佳方案,带着合作共赢的热切期盼,不远万里,赶赴武威,展开交流,共话生态。

生态治理是一个全球化的课题,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可凭一己之力就能应对的难题,也不能单靠政府推动就能达到目标。它需要国际社会广泛交流互促,需要政府与民间携手、上下合力,形成共商共建,实现共治共享。

“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正是顺应时代需求,搭建的一个共商、共建、共治、共赢、共享的国际平台。

论坛的举办,实现了主办方、参与方寻求生态治理最大合力的强烈夙愿。来自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及民间组织,建立了“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组织国际合作伙伴关系,设立了“一带一路”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并发表了推动合作共赢的《民勤倡议》。

聚焦当下,必定影响未来。

论坛虽已落幕,效应还在持续。通过成功构建联结世界民间组织的网络,定将加大国际民间组织的凝聚力和爆发力,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带来更积极、更深远的影响。(作者 李松龄 黄红)

相关热词搜索:国际合作 民间 绿色

上一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法
下一篇:首家"中医农业食药同源农产品基地"将落户山东菏泽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