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生接受北京青年报专访《发展生态农业推动粮食安全再上新台阶》
来源:北京青年报 评论:0 点击:
高铁生(1940- ),男,博士,教授,博导,中关村绿谷生态农业产业联盟主席。历任国家物价局、国家计委副司长、司长,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现兼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和产业发展》、《中国化肥市场改革和发展报告》、《苏东国家经济改革今昔》、《苏联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理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特点和途径》 等。
推动粮食安全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月底,夏粮收购工作即将启动,粮食是最基本的食品,也是食品工业最重要的原料,粮食质量安全至关重要。自2003年至今,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实现了“十三连增”,但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却存在严重风险和挑战,因此,确保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已成为重大民生和发展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以破解。对于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破解粮食生产安全难题,中关村农业产业联盟主席高铁生对北京青年报《生活时代》发表了关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农业均衡发展问题的看法。
“近年来,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背后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粮食价格倒挂、仓储无力增加、财政负担加重,甚至少数地方出现了抛荒现象,这些问题的无不令人堪忧。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高铁生在说到目前粮食安全问题时这样告诉笔者。
高铁生认为,从世界粮食生产的经验上看,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来自于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粮食安全的问题不仅要追求数量安全,更要追求质的安全。同时,还要考虑到国际关系。这就要求发展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破坏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盲目地追求生态农业生产和量的增加。
粮食安全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粮食产业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主要在于资源偏紧,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就很好地解决了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生态农业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管理方法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林、牧、渔农业经济系统统一起来,以此获得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从经济学的合理性考虑,现代农业发展一般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为特征,但是如果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来看,越是规模化的大型现代种植业、畜牧业造成的污染越严重;尤其是在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居民食物需求多样化的条件下,盲目照搬以规模生产追求农业规模收益的模式,其结果只能是化学农业方式的进一步加强。因此,应该考虑借鉴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传统,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行天然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可在十年内使粮食供应翻番,从而满足未来全球上亿人口的食品需要重新放回到天然有机农业。高铁生强调,国家曾为了增加1000亿斤粮食,投资1000亿元用来发展农业科技尤其是转基因技术,“粮食恐慌”论给农学家带来了经费增加的大好机遇,但是要解决的增产技术与限制中国粮食产量的关键问题“南辕北辙”。因粮食价格严重偏低,农民进城打工,耕地撂荒;农民用地不养地,这两条才是限制中国粮食产量的瓶颈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透支严重,已经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高铁生表示,农业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特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农业严重生态透支的需要。
“从生产实践方面看,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五千年农业文明积淀了发展生态农业的丰厚资源和优良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又能实现组织化、集体化、机械化,综合各种条件,我国最适合搞生态农业。”高铁生向北京青年报《生活时代》表示。
事实上,中国从2003年开始,就已经建立了农产品四项补贴和支持价格的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在前些年中,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我国粮食生产获得“十三连增”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但随着外出务工收入的不断增加,补贴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作用明显减弱,同时,由于保价收购政策,粮食价格下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已经有所缓解,所以,大部分农民并不会因此而减少生产。与此同时,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却普遍高于进口产品的价格,这也对我国生态农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收,但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还是进口了6337万吨大豆,近2000多万吨小麦、玉米与稻米,进口的粮食总量已突破了10%的警戒线。加之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形势,无一例外增加了我国农粮产业的负担。这也要求我们在确保耕地的同时,不断提高非农业用地的效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整治、水利设施、中低产田改造等。
我国以不足世界人均7%的耕地,成功养活了20%的世界人口,但却消耗了世界氮肥的35%,农业水资源的70%。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路是我国耕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句话,这条路就是生态农业之路。”高铁生说道。
现代科技是实现生态之路的有效途径
此前,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表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就要求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由常规农业向可持续农业方向转变。
可持续农业即农业的可持续增长是指在不造成环境退化的前提下,实行技术和体制变革推动农业发展;同时,这一模式在技术上是适当的,在经济上是可持续的,能为社会所接受。可持续农业不但强调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注重改善生态环境和推动社会进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因此,高铁生认为,结合我国实际,综合世界范围内的农业最新探索来看,只有在继承我国五千年农业文明的合理内核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和现代组织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优势,实现农业组织化、集体化,走生态农业之路,从土壤修复、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大视角中考虑农业生产,方能真正解决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危机。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根治农业污染,优化农村环境,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获得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文/谭妮妮
上一篇:靓丽中国•“亮靓公主杯” 大学生妆丽人生化妆品主题辩论赛总决赛举行
下一篇:中关村创业大街开街两周年暨第三届Innoway创新创业节成功举行